普利兹克奖,被誉为建筑界的“诺贝尔奖”。对于建筑师而言,是至高无上的终身成就和荣誉。
1956 年,刘家琨出生于成都,他几乎所有的直系亲属都是医务工作者,而他本人却对创造性艺术表现出兴趣,最终在一位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了建筑作为专业。职业生涯的初期,他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。刘家琨曾回忆道:“当时我主要的长处是好像什么都不怕,另外我还能画画和写作。”
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,至今仍在家乡生活和工作。在他看来,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——它应该概括、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。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,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,唤起同情心和仁爱,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。
2025年度评委会评审辞中这样描述:刘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连贯性和稳定的素质,摆脱了各种美学或风格上的束缚,对新世界进行了想象和建构。他所首倡的是一项策略而非某种风格,从不依赖于重复的方法,而是基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特征和需求,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估。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,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。
“城市倾向于将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,但刘家琨反其道而行之,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,并保持了微妙的平衡。”评委会主席、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·阿拉维纳评论道。
同样给予肯定评价的还有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·普利兹克。“刘家琨从建造过程和建筑功能这两方面来提升精神境界,并培育联结社区的情感纽带。他的建筑蕴含着智慧,哲学地超越表面,揭示了历史、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。”
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,他的代表作,以“市民传统”为底色,将成都的市井繁华升华为世界级的建筑语言。
西村大院是刘家琨的代表作之一。作为一个覆盖了整个街区的五层建筑,西村大院从视觉观感和周边环境上看,与典型的中高层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在刘家琨的认知中,西村大院就是个“可以什么都往里扔”的火锅。
“火锅”,也是他对于成都的感受。“成都平原周围有高山围绕,本地人在盆地里的生活被环绕、被包围。火锅也是一样,它其实就是一个大容器,里边什么都能装,也有很强的包容性。”
“网红打卡点”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也有刘家琨的身影。2009年,成都将红光电子管厂厂区旧址交由成都传媒集团活化利用,建设改造为文创园区。园区特别聘请建筑师刘家琨任项目总设计师,按照“修旧如旧,旧房新用”理念,这里保留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具有规模和历史的工业建筑群,并作功能性改造。
“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时尚积淀。”在刘家琨看来,成都从“市民生活”中透出自然愉快的文化氛围正是这座城市的“时尚底色”,不必一味向外求取。
从蓝顶艺术区到玉林咖啡馆群落,成都的创意网络渗透于街巷之间。东郊记忆文创园由老厂房改造为艺术聚落,五岔子大桥以莫比乌斯环造型重塑锦江景观,而建川博物馆群更集结了张永和等大师作品,将过去记忆转化为公共思想资源。正如刘家琨所言:市民生活层面其实才是成都真正的底色,也是成都独特的时尚积淀所在。
美国建筑大师奖(TheArchitectureMasterPrize 简AMP)最高奖殊荣2024 Cultural Architecture - BEST OF BEST(文化建筑)设计大奖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长乐 图据资料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张朝杰 审核 李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