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体坛周报》联合腾讯新闻推出CBA奖项评选,旨在提供另一种评选标准和结果,让球迷有更多发言权。
2.2024年评选中,官方和非官方版本在MVP人选上达成一致,其他奖项如进步最快、最佳新秀等存在分歧。
3.由于投票纳入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地方媒体,记者老师们都有自己的“主队”,所以在投票中有倾向性也并非咄咄怪事。
4.此次评选旨在寻求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共识,为CBA和中国篮球送上“真言”和“诤言”。
5.最终,球迷们可以在腾讯新闻和《体坛周报》正式开启的投票平台上,为心中的答案投票。
关于CBA评奖这件事,球迷们还是有一些故事可以念叨的。时光倒回25年前,那是跨世纪的1999-2000赛季,胡卫东又一次证明了CBA也能见到“乔丹式”的风采。那是老胡继CBA的头两个赛季之后打得最炸裂的一年——场均30分、3.1个篮板、6.5次助攻、4.5次抢断,还把更新换代阵痛中的江苏队几乎带到常规赛前六。然后,2000年1月下旬,距离常规赛结束还差3轮,篮管中心下了一道新指令——常规赛MVP的参评者,所在球队常规赛成绩必须排前四。
就这样,那年的常规赛MVP奖项最终给到了王治郅。当然,评选时把球队成绩纳入其中,这是非常合理的标准;不过当年临近收尾的新令,依旧成了许多老胡球迷心中的遗憾。
那年的《体坛周报》上有一篇评论——《胡卫东强力冲击MVP》,文章里援引徐强指导的话说,“他已从一个‘将才’变成了一个‘帅才’,这是一种质的飞跃, 境界又上了一个台阶。”官方评选的出炉,无疑与一些专业媒体和编辑、记者们的想法相悖。当然,这当中只有“官方”和“民间”的区别,并不能简单区分说谁更正确,谁更权威,谁更能代表整个篮球圈。但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:关于中国篮球,评选的标准和结果可以存在多种。当一种标准和结果无法服众时,我们不妨认真、严肃、理性而真诚地试试另一种?
就这样,《体坛周报》在2021年第一次组织媒体人票选CBA常规赛各大奖项,虽然历经波折,办办停停,但总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。
随着今年CBA常规赛的鸣金收兵,评选非但没有偃旗息鼓,而纳入了更广泛的受众、更丰富的玩法。今年主办方的阵容更加壮大,除了《体坛周报》作为发起方持续提供的业内专家评委之外,腾讯新闻也凭借综合类新闻App的平台优势,以及海量的用户基数,成为联合发起方,让这次专业、独立、非官方的CBA赛季评选贯穿传统纸媒、新闻门户、新媒体、流媒体、自媒体等全网阵地,形成强大的合力。
同时,腾讯新闻作为发起方之一,自己也参与评选,手握2张珍贵选票,一张由编辑部综合意见后投出,而另一张的决定权则交给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。腾讯新闻客户端将就常规赛6大奖项发起全网投票,最终形成的统一意见,作为腾讯新闻另一张庄严的选票,郑重地反馈给这次势必要搞出些与众不同之处的赛季评选。
《体坛周报》第一次组织非官方的CBA常规赛奖项评选是在2020-21赛季,而当时的热点,毫无疑问,就是郭艾伦甚至连候选的名单都没进。最终官方和非官方两个版本的评选结果,有4项是吻合的(最快进步高诗岩、最佳新秀张镇麟、最佳教练杜锋、最佳外援马尚·布鲁克斯),另外CBA官方当年并没有最佳经理人的奖项设置(非官方版本中辽宁队李洪庆当选),只有最佳防守(官方周鹏,非官方沈梓捷)和MVP(官方吴前、非官方郭艾伦)这两项中产生了不同结果。
郭艾伦本人当然也看到了这次评选结果,还在社媒上公开致谢:“感谢《体坛周报》以及各位媒体和球迷朋友给我的支持,还特意搞了重新评选,看到你们这么做感到很温暖,记在心里。但是也停止讨论吧,联赛非常非常正规且专业,他们这么做我相信肯定有他们的道理的,恭喜我的兄弟们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。”
其实也不算场面线年那次临时下达指令,这一回的评选规则的确是早早制定并公布的。郭艾伦没进候选名单,也是规则使然,在程序正义上没有任何争议。那年常规赛开始前,CBA官方发布的竞赛手册中给出了明确的规定,想要成为MVP候选人就要满足以下四条规则:
把郭艾伦排除在候选名单外的,是其中第三条。根据CBA官方公布的数据,在当赛季个人累计贡献值指标得分排名中,郭艾伦以6.57分排在第六位,但由于他的队友赵继伟以8.03分排在更靠前的位置。所以根据每队只有一个名额的规则,赵继伟力压郭艾伦入围。要说委屈,还有比郭艾伦更委屈的。个人累计贡献值指标排第四的赵岩昊,因为自己的队友胡金秋排第二,也被挤出了名单。只不过赵岩昊的MVP呼声并没有郭艾伦那么高,所以郭艾伦的落选才引发了较大范围的争议。
当时,多位知名篮球媒体人通过社媒表达了自己的疑惑。苏群老师在社媒上发了这么一句评价:“我在想,联盟为什么一定要设立一套规则来决定候选人,或者设立的规则会把自己联盟的招牌球员之一挡在候选大门之外?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。”
当整个流程跑下来让人挑不出毛病,但总让人有种不吐不快的不舒服,那就应该允许更多人问,“是不是打开方式不对”?在这一背景下,《体坛周报》组织的媒体人票选应运而生,选票发给了长年在联赛一线奔波,除了球员教练和球队管理者外最懂CBA的一帮人。与官方评选最大的规则差异就一条,没有候选人,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候选人。每个人投出的一票不可能不去参考战绩、数据,甚至更高阶的胜利贡献值,但数字不该成为多数人给出“心中之选”的桎梏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4年《体坛周报》再次组织CBA各奖项的非官方评选时,虽然仍有2个奖项的结果出现了分歧(进步最快官方李弘权、非官方齐麟;最佳外援官方萨林杰,非官方布莱克尼),但MVP的选票都令人信服地投给了阿不都沙拉木;邱彪当选最佳主教练,以及杨瀚森包揽最佳防守、最佳新秀也达成了一致。这也是让人欣慰的结果——各种观点和态度在不断的交锋中达成共识,却仍能保持一些“和而不同”的小分歧。
相比起2021年的初尝试,《体坛周报》2024年组织的媒体人票选,曾经考虑要让各支球队所在的城市都要有投票人,也顾及了一些焦点球队所在城市的投票人需要数量均衡的问题。但事与愿违,因为实际回收的选票过少,所谓地域均衡的考量无法实现。这也恰好印证了任何的评选、投票都会有天然的局限性,绝对客观、绝对专业仅是一种理想状态。
再譬如,因为投票纳入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地方媒体,记者老师们都有自己的“主队”,所以在投票中有倾向性也并非咄咄怪事。但至少,《体坛周报》把每张选票的每个选项都公布出来了,正说明不打算回避这种局限性。有一些自媒体晒出部分倾向性较强的选票,称结果“相当炸裂”。炸裂在哪儿?只要样本够大,流程够科学,一张“护犊子”的选票影响整个选举就是极小概率事件。
一方面,投票和选举作为一种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完备成熟的体系,基本什么极端情况都经历过了,所以更能容忍一些个性化强、倾向性强的表达;另一方面,如果这样的表达最终左右了投票的结果,岂不正好说明这样的表达并非孤例,而是一步步聚集成了主流的民意么?
最好的例子大概是2015年的NBA总决赛票选。如果结果揭晓前有人说FMVP会最终花落伊戈达拉,你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别人彰显个性的小巧思。可十几名投票者却在那一刻达成了共识,把这种狂想化作现实,你又突然觉得,这种选择似乎又有那么些道理。这就是投票的魅力。
可以肯定的是,这次腾讯新闻和《体坛周报》共同发起的评选,不是为了站在官方的对立面“唱唱反调”。毕竟前几次在大多数奖项上官方与非官方最终都殊途同归;也不是为了在“官方”之外另造一个“权威”出来,而只是为了多一个表达的渠道,多一种被听见的声音,不是为了标新立异,而是为了求同存异。
那么,在自知评选不可能绝对客观、绝对专业的前提下,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向这两个理想状态去靠拢。作为评选的发起方之一,腾讯新闻自己手握的两票,一票曰专业,请相信编辑部深思熟虑、全面权衡后给出的神圣抉择;一票曰客观,我们笃信样本够大、覆盖够广才能滤除一切主观和片面的因素影响,所以不妨把这票的选择开放给广大网友。因为我们相信,真正的MVP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堆叠而成,他脱胎于球迷心中每一个够燃的瞬间,每一次“就是你了”的心灵呼应。
在此次非官方评选涉及的6大奖项中,考虑到App产品端的展示和操作,我们会预先列出符合要求的候选人。但我们会确保这份初选名单有足够的覆盖面,至少不会受限于官方评选中“一队一人”的不合理规则。
本赛季参赛场次达到27场的球员都可以参评,国内球员和外援一起参评,可以投票给国内球员,也可以投票给外援。
本赛季参赛场次达到27场的球员都可以参评,请选出您心中本赛季进步幅度最大的三名球员。
本赛季参赛场次达到27场的新秀球员(一年级)都可以参评,请选出您心中本赛季表现最出色的三位新秀球员
本赛季执教场次达到27场的主教练都可以参评,请选出您心中本赛季执教表现最出色的三位主教练。
本赛季参赛场次达到27场的球员都可以参评,国内球员和外援一起参评,可以投票给国内球员,也可以投票给外援。
请选出您心中本赛季在球队阵容组建、内外援引进等操作上表现最出色的三位总经理。
以上奖项每个可列出三名候选人,第一候选人记3分,第二候选人2分,第三候选人1分,总分最高者为奖项得主。
所有选票中,有的是发放给专业的机构或个人,有的则是像腾讯新闻交给球迷的一票一样,广开言路,寻求共识。这一票,连同腾讯新闻编辑部集体投出的一票,将最终提交给这一次专业、独立、非官方的评选。也许一票、两票尚不足以影响最终的结局,但正是这些有态度、够专业的选票,汇涓成流,聚沙成塔,为CBA和中国篮球送上“真言”和“诤言”。让我们瞧瞧今年,官方与非官方之间又能达成多少共识?
最后,我想援引2021年第一次组织评选时,送给非官方MVP郭艾伦的一段话:“数据并非定义一位运动员是否出色的唯一考量因素,MVP的评选也应该有更为灵活的标准。从男孩到男人,从新星到领袖,面对质疑百折不挠,这不正是战神精神所诠释的东西吗?”记住这句话,在腾讯新闻和《体坛周报》今天正式开启的投票平台上,送给你们心中的答案。九游体育官方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