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早上7点30分,北京亦庄的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热闹非凡。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和人类跑者齐聚一堂,准备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半程马拉松赛事。随着发令枪响,这场“人机共跑”的比赛正式拉开帷幕,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
这场比赛采用了双轨制模式,人类选手和机器人共享同一赛道,但分别在不同的赛区。所有参赛的机器人必须具备人形外观,并能以双足行走或奔跑,控制方式可以是手动遥控或完全自主。这种独特的赛道设计不仅为马拉松注入了新活力,也开启了人机协同竞技的新篇章。
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出发,穿越美丽的泡桐大道、文博大桥,最终到达通明湖信息城。沿途经过多个著名的地标景点,景色宜人。然而,复杂的路况对机器人来说是一大挑战。它们需要在坡道、转向等复杂环境下灵活运动,并保持稳定的通信连接。这种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次。
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耐力测试。各团队通过轻量化设计、算法优化和特殊功能,展示了机器人在运动控制、环境感知和能源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。为了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,参赛团队可以在比赛中更换电池,甚至通过接力形式完成整个赛程。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,提供电池更换、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服务。
例如,“天工队”的“天工 Ultra”经过轻量化设计和算法优化,实现了拟人化稳定奔跑;“行者二号队”则希望通过展示仿生驱动技术的优势,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高效自然的方向发展。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,也为未来的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赛道上的亮相不仅是技术成就的体现,更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次展望。这次比赛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,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。正如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中“天工”机器人为选手加油打气一样,今年的‘人机共跑’再次展现了科技与体育融合的美好前景。
除了常规的冠亚季军奖项外,比赛还设立了完赛奖、最优耐力奖等多项特别奖项,并有科技创新研发奖励,旨在鼓励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突破。这些奖项不仅表彰了参赛者的努力,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。
这场历史性的‘人机共跑’马拉松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较量,更是对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美好展望。期待更多类似的创新赛事,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